人民網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李博)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23年,北京市深化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協同守護綠水青山,共同增進民生福祉,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畫卷在京華大地鋪展開來。
2023年,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自2021年首次達標后連續三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准﹔PM2.5優良天數佔比達九成,PM2.5最長連續優良天數為192天,比去年增加了20天,相較2013年的13天,由不到半個月增加到了超過半年。2023年,北京市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動態達到“十四五”國家目標要求,無劣V類斷面,“增優減劣”成效穩固,懷柔雁棲湖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介紹,2023年,三地協商成立了京津冀生態協同專題工作組,制定了兩批次走深走實措施清單,將聯建、聯防、聯治進一步夯實夯細。在鞏固既有良好協同機制基礎上,三地又聯合建立了環評機構協同監管、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協同辦理等工作機制。以北京延慶區、張家口市為試點,建立了源頭追溯、數據共享、隊伍聯建等區域執法互助新模式,區域攜手共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在生態環境部統籌下,三地連續7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聚焦群眾關注的重污染問題,努力改善秋冬季空氣質量。攜手共同應對區域性污染過程,“削峰降速”效果明顯。北京市修訂發布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2023年修訂),推動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措施更精准。
京津冀區域同屬海河流域水系,互為上下游、左右岸。在2022年簽署新一輪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基礎上,京冀兩地政府又簽署了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官廳水庫及入庫支流水質達到Ⅲ類標准。
北京市鼓勵公眾綠色低碳出行,會同津冀開展低碳出行碳減排量核算技術規范編制,目前三地均完成標准立項。北京市發布全國首個面向車用氫能領域的碳減排方法學,推動交通領域降碳減污。北京市試點碳市場連續十年平穩運行,累計交易額超40億元。同時積極拓展試點建設,朝陽區、大興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入選國家第一批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
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加速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2023年完成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構系統開發建設,城市副中心積極探索多能耦合等實踐做法納入生態環境部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踐案例。通州區加快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攜手河北廊坊北三縣合力打造生態“一盤棋”,水清岸綠、藍綠交織的生態底色更加鮮明。
此外,為落實白洋澱流域跨省(市)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機制,京冀兩地共同推進白洋澱上游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聯合聯動執法,三地共同開展2023年京津冀突發水污染事件聯合應急演練,著力提升快速響應、應急監測、應急處置和協調配合能力,共同保障白洋澱入澱河流水質,澱區野生鳥類增加、生態環境更加“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