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用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制度,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重启CCER市场,铺开绿色生产生活新画卷;投运亚洲最大煤电CCUS项目,正式施行《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用科技创新支撑绿色低碳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年来,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中国建设交出满意答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本报记者 李 禾
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发布
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1年至2020年,我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
10年来,我国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措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我国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多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中央层面年度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近2000亿元。我国实施5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形成了覆盖节能、节水、环保、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新能源、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白皮书指出,我国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截至2021年底,通过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造和提升服务业绿色化水平,我国累计建成绿色工厂2783家、绿色工业园区2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96家。我国共创建绿色商场592家,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到80.5%,全国快递包装瘦身胶带、循环中转袋使用基本实现全覆盖。
绿色生活方式在我国逐渐成为时尚。截至目前,全国近百所高校实现了水电能耗智能监管,109个城市高质量参与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我国在地级以上城市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主动分类的习惯逐步形成,垃圾分类效果初步显现。
目前,我国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覆盖各重点区域、各类资源、各环境要素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一系列监管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责任体系得到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绿色税收体系等机制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对市场的引导性、激励性、调节性作用持续增强,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新污染物治理
14种新污染物纳入重点管控清单
我国是化学物质生产和使用的大国。加强新污染物管控工作,是深化环境污染防治、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3月1日起,《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以下简称《清单》)正式施行。《清单》明确14种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这对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意义重大。
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清单》的实施,明确了新污染物“治什么”和“怎么治”。
《清单》中明确的14种新污染物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和抗生素类物质等。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主任刘国正说,与常规污染物防治不同,新污染物治理的复杂性在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环境风险隐蔽。在确定每种新污染物治理措施时,需紧密结合其环境风险的特异性,找到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已在有毒有害新污染物监测分析、风险评估、排放源溯源、污染物有效去除技术研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建立了“筛—评—控”逐级识别与分类管理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形成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等一系列标准、技术规范,有效地支撑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新污染物治理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而且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发布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着手推进相关工作。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随着新污染物治理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将加强科技支撑,抓好新污染物治理的关键技术攻关。
守护黄河安澜
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黄河保护法是继长江保护法后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它共有11章122条,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污染防治、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指出,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洪水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黄河保护法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明确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河保护法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对黄河流域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另一方面,在黄河流域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调查监测、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加强对新污染物的管控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