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募美元,跟人家讲英文、端红酒杯;现在募人民币、喝白酒,给人家讲招商与返投。”在今年5月的一场公开论坛上,梅花创投创始人吴世春做了这样一个打趣。
无独有偶,在创始人圈,也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以往企业融资是“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投A轮,红杉B轮,高瓴C轮”,现在则是拿北京上海引导基金的机构投A轮,拿成都无锡政府基金的B轮,拿铜陵烟台政府基金的投C轮。
段子也好,玩笑也罢,背后反映的却是最真实的、一级市场正在上演的生态剧变。
曾经在国内一级市场风光无限的美元基金,如今正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而感受到航向调转的年轻人,宁愿降薪一半也要跳槽去的国资机构,代表的才是现在和未来。
这个变化有多快?就在今年,很多投资机构的收益构成都增加了一项——产业招商,并且占比还在快速上升,成为重要收益来源。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或者相对小众的,但放在当下却十分合理,并且方兴未艾。
VC/PE(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的“国产化”已然成为确定趋势,科技投资与产业化共振愈发清晰。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头波及的不仅是投资机构,还有大量创业公司。“转型”不仅是一句口号而已,跟不上节奏就有可能被淘汰。
而成功穿越调整与变化后,等待他们的依然是星辰大海。
“投资人列表里,国资的钱越来越多”
郭虎清晰记得,创业之初为了给公司融资多方奔走的那个冬天。
作为一名80后北大理工男,郭虎本科学的是数学专业,毕业后曾在券商从事过半导体、能源等领域的行业研究工作,又在读研期间参与了国家及航天五院等科研院所的众多重点型号项目。这些经历让他比很多人都更早意识到,中国半导体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决定投身宇航、军工等高可靠领域的电源管理芯片创业。
2016年,炎黄国芯正式成立。除了技术攻坚上要面临的巨大挑战,也遇到了很多创业者在初期都会面临的资金问题。
那段时间,郭虎向不少专业机构都展示和阐述过公司的BP(商业计划书)。看上去感兴趣的人很多,但不敢投的占了绝大多数。“在他们看来,军工领域还比较神秘,并不那么市场化,市场容量有限,也无法做更多尽调,与市场化的基金不对口,总之就是不够性感。”
依靠个人关系,他拉来地方的民营上市公司,才拿到了公司的第一轮融资。“个人天使更加看重创始人和团队能力,相对于专业机构,其衡量指标和决策周期也更为简单、高效。”
而随着国产替代趋势的日益明确,以及公司在技术和商业化方面的突破,后续融资也顺利了起来。炎黄国芯在最近一年接连拿到了来自产业资本的三轮融资,在得到注资的同时也获得了这些机构产业上下游资源甚至订单的支持。例如,最近一轮资方是比亚迪第五大股东,禾迈科技第三大股东。
郭虎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国资背景的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开始出现在前来调研或直接投资的名单之列,这一趋势正在变得愈发明朗。
“国产替代的本质其实还是自主和可控,这就意味着不仅是技术,背后的资金、资源都要自主可控。我们周围很多的项目,尤其是好项目,对国资的倾向是越来越明显的。”
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中科原动力创始人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