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宋宏坤在9月23日举行的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承上启下、攻坚突破的关键五年。国家能源局将在“十四五”工作的基础上,把握好“十五五”战略关键期,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以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统筹源网荷储各侧,科学规划和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意见》中,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作出部署,国家能源局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二十字方针,出台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重点推进电力系统稳定保障等“九大行动”。
宋宏坤介绍说,为更好推进“九大行动”,国家能源局构建了行动方案+实施方案指导意见、试点推进的1+3工作体系,配套出台了4个实施方案和1个指导意见,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和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并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支持资金超过150亿元。国家能源局支持各地区紧密围绕“九大行动”落实,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近年来,电力行业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标志性工程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清洁低碳转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说。
数据显示,我国绿色电力占比持续提升,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4亿千瓦。截至今年7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20亿千瓦,占总装机约60%,其中风电光伏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机组,提前6年实现承诺的风电和光伏装机目标。
同时,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本建成,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今年前7个月,市场化交易电量3.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超过60%。
电力数字化水平也持续提升,系统灵活性与安全性大大增强,“人工智能+”持续赋能行业的创新发展,多个行业大模型落地应用,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并逐步成为主体电源,电力系统双高峰特性日益突出,系统调节能力不足,负荷需求多变难测,电力电量平衡难度指数级上升,对电力系统安全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杨昆呼吁,大力推动电源清洁化、电网数字化、负荷柔性化、储能多元化,实现系统多能互补、协同高效。聚焦新能源、新型储能、清洁耦合数字电网、电气化发展等重点领域,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持续提升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的强大科技引擎。
22日,由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公布。
《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低碳高效能量转换、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高效稳定能源输送等战略任务,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能源装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载体。”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指导意见》围绕加快能源勘探开发装备转型升级、提升能量转换装备质效水平、推动能源存储装备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源输送装备技术攻关、推进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促进能源装备绿色高端发展等6方面部署了13项重点任务。
为加快能源勘探开发装备转型升级,《指导意见》要求,聚焦煤炭安全高效清洁开发目标,推进深部复杂地质条件、大型露天连续采剥等煤炭开采装备攻关;围绕万米深地、千米深水、非常规和老油气田高效开发,推动油气装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油气增储上产稳产能力。
围绕加强能源输送装备技术攻关,《指导意见》提出,聚焦电力、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输送领域,突破新能源构网、柔性低频汇集、深远海风电送出及柔性互联技术,研制大容量长距离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输送关键装备,支撑构建多介质协同、安全低碳的能源输配网络。
在推进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方面,《指导意见》明确,重点突破自主可控工业控制系统、设备智能感知和智能运维、网络设施、作业机器人等数智产品,通过构建“感知—规划—决策—执行”闭环体系,推动覆盖开采、转换、存储、输送全过程的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上述相关负责同志谈道,为推动重点任务的落实,《指导意见》从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鼓励首台(套)应用、建立完善高层次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开放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7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环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