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以鸟为媒,深挖生态环境报道“蓝海”

   2024-05-30 上观260
导读

随着全国上下对“两山”理念的深度践行,契合政策话语的鸟类新闻逐渐走热,如央视《新闻联播》2023年11月连着播出两条鸟类新闻,浙江省内的《金华晚报》《舟山晚报》也都曾在头版刊登过鸟类新闻。但媒体不能简单求新

 


 


随着全国上下对“两山”理念的深度践行,契合政策话语的鸟类新闻逐渐走热,如央视《新闻联播》2023年11月连着播出两条鸟类新闻,浙江省内的《金华晚报》《舟山晚报》也都曾在头版刊登过鸟类新闻。


但媒体不能简单求新、求异、求快,而应注重专业主义和人文主义,深挖“观鸟+”资源,全方位做优做强生态环境报道。


◆◆ 鸟类新闻渐成热门的原因 ◆◆


翻看各家媒体的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经常能看到《世界上最大的燕鸥见过吗?被一名小学生拍到了!》《这群国家一级“老朋友”,又来舟山“打卡”越冬啦!》《现身龙港!全省首次记录!》等鸟类新闻,而且优秀的新闻作品也在增多,如江西广播电视台刊播的《老表们的新生活——鸟哥“打”鸟》就获得了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类一等奖。








鸟类新闻增多且越来越受关注,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新闻性使然


以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运营的金彩云客户端为例,2023年刊登鸟类新闻30余篇,且每篇的阅读量都不低。鸟类新闻因为新、奇、特,加上图片、视频赏心悦目,天然具有极强的新闻性。新闻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刊发时也会在标题上对这种特质加以强化和引导,如《【奇】首次现身!“鸟中大熊猫”和金华结缘了,戳视频》。


目前鸟类新闻主要分成几种。


一是鸟友发现了列入国一、国二保护名录或是首次在某地出现的珍稀鸟种,每次发现它们都能成就一篇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舟山晚报》2023年10月13日刊登的《舟山首次记录发现沙䳭和流苏鹬》就是如此。


二是观鸟指南或科普类新闻,尤其是在每年4-5月、10-11月的候鸟迁徙季,如《白额雁、针尾鸭、凤头潜鸭……这一份金华秋季观鸟指南,请查收!》。三是观鸟人事迹的介绍,如《美!82岁洪爷爷和他的近300个“模特”》。








《舟山晚报》2023年10月13日刊登的《舟山首次记录发现沙䳭和流苏鹬》


2.观鸟人群体发展的必然


如今,观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观鸟人根据喜好、行为习惯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种是以退休老年人为主的拍鸟群体(俗称“老法师”),以拍摄好看的照片为主;一种是兼顾拍鸟和观鸟的群体,老中青都有,在大城市中青年人逐渐增多;还有一种是以望远镜观鸟为主,不偏重于拍摄。此外,随着科普启蒙和自然教育的推广,青少年观鸟爱好者也逐渐出现。“金华观鸟”微信群中的观鸟爱好者,从2022年初的20多人,经过2年左右的发展已增至86人,其中中小学生就有4名。


随着摄影门槛的降低,人人都可以拿起相机。而观鸟人越多,“新奇特”鸟种就越有机会被发现,并成为鸟类报道的新闻源。这就形成了“正循环”效应,即鸟类新闻增多普及推广了观鸟活动,观鸟活动的兴旺又进一步为媒体提供了新闻源。


3.媒体发挥社会效益的应然


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明确了今后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举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媒体会更多关注契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环境报道,鸟类新闻就是其中之一。


《湖南日报》曾于2023年2月19日头版推出文章《洞庭湖国际观鸟节何以万众瞩目》,文中写道:“全国 30 支队伍齐聚洞庭湖畔比赛观鸟, 并通过‘互联网+观鸟’板块,影响更多人参与观鸟、识鸟、爱鸟、护鸟行动。”








◆◆ 鸟类新闻走热下的短板 ◆◆


从金彩云新闻客户端的阅读量来看,鸟类新闻颇受读者追捧,记者在绩效考核上受益,促使记者更愿意关注鸟类新闻。


但如果记者盲目追求工作量和阅读量,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缺少对新闻素材的宏观把控能力,就会在鸟类新闻报道中暴露出短板。


1.报道导向不明,易造成误导


鸟类新闻报道往往会配发赏心悦目的图片和视频,但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厘清:观鸟不等于拍好看的鸟照、视频,以避免诱导一些摄影爱好者为了拍照盲目追拍而惊扰鸟类。


比如,金华湖海塘2021年曾有小天鹅降落,但一些摄影爱好者开着船到湖中心追拍,结果惊飞小天鹅;有人为了拍亲鸟喂养幼鸟的照片,将鸟巢附近遮挡镜头的枝条剪去,殊不知鸟爸爸鸟妈妈极可能因此弃巢离开。


鉴于媒体具有三大核心功能——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联系,新闻媒体应该传达这样的价值导向:做文明观鸟人,不能为了拍好看的照片而去做干扰鸟类生活习性、破坏其生存环境的行为。


2.报道的专业性不强,易流于扁平化


观鸟虽然越来越热门,但鸟类科普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大众对于鸟类知识的存储还是非常少的。新闻报道做到对鸟类专业知识的精准表达,才能在读者心中正确地种下科普的种子。


如今,一些记者专业知识缺乏,只是将鸟友的一些聊天记录加以整合,甚至鸟名都搞不清楚,且审稿多靠观鸟爱好者,次数频繁后,观鸟爱好者或质疑记者的专业性,或觉得记者在“洗稿”。


比如,有些新闻报道将一种珍稀鸟类在某地出现,笼统地归因为生态环境变好,这样的观点表达可能会遭到观鸟爱好者的“鄙夷”。但《舟山晚报》刊登的《舟山首次记录发现沙䳭和流苏鹬》中就写明了沙䳭出现的客观原因:“沙䳭偏爱干旱草甸,为何会来到湿润的江南?据舟山滨海鸟类调查团队分析,这只沙䳭可能是在迁徙中迷失了方向。”这样的表述反而得到观鸟爱好者的点赞认可。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sty.com/news/show-280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2 环博生态云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