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加快推动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
保上游好水 护下游清流
3月7日,在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鸟儿在空中飞舞。(新华社资料片) 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摄
春暖花开,美丽京津冀水清岸绿入画来。监测数据显示,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跨界考核断面水质均保持优良并稳步提升,其中潮河、白河、沙河、黎河等跨界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加快推动建立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上下游携手共治,保上游好水,护下游清流,共同守护绿水青山间的美丽家园。
生态之约,只此青绿护碧波
放下采样桶,待其沉入河中,再上提取水……4月2日上午10时,承德市滦平县和北京市密云区交界处的一座桥上,承德市环境监控中心监测员王天浩、宋天宇,正对潮河古北口国考断面进行采样监测。
“每月我们自己进行一次常规监测,每季度和北京组织一次联合监测。”王天浩说,“潮河经古北口汇入密云水库,得及时掌握这里的水质变化情况,守好自己的‘责任田’。”
干监测工作十几年,王天浩眼看着潮河水从浊变清。在他看来,水质变化的背后,是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
潮河是北京密云水库上游主要入库河流之一。为了确保清水下山、净水入库,从2018年开始,京冀先后签订两期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流域生态补偿,简单说,就是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给出生态补偿“大红包”,收获生态“含绿量”。如今,密云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水生态质量持续向好。
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树立了北方水资源紧缺地区流域共建共享机制的样板。京冀积极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向其他流域拓展。
“看,前面的鸟是天鹅,那边还有白鹭,都是老朋友了。”4月7日清早,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护管员侯建军,正沿着木栈道例行巡逻,离他不远处,一群白骨顶、赤麻鸭悠闲地游弋觅食。
官厅水库是永定河上最大的水库,永定河从官厅水库向下流向北京。近年来,张家口加快推动湿地公园建设,不断修复水库生态系统,目前入库水质已由之前的地表水Ⅳ类提升为Ⅲ类,“飞鸟成云”经常可见。
去年8月,继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之后,京冀又签订了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协议对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京冀携手共治、协同发力,筑牢首都水源安全生态屏障。
至此,京津水源上游潮河、白河、滦河、永定河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标志着京津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进入新发展阶段。
双向奔赴,变“独奏”为“交响”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改变的不只是水质。
4月6日一大早,赵新利走上黎河河堤,开始每天的例行巡河。他边走边将巡河发现的问题、处理结果等信息记录,及时上传到“河掌云”软件上。
47岁的赵新利,是遵化市平安城镇李庄子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村级河长。现在,他又多了一重身份——跨界河长。
黎河经李庄子村最终汇入天津于桥水库。赵新利告诉记者,遵化市和天津市蓟州区建立了跨界河流联防联治机制,定期组织跨界河长开展联合巡河,共同巡查交界处河道乱堆垃圾、污水排放等破坏生态行为。“跨界河长共同守护河流安全,‘跨界河’成了联动上下游的‘连心河’。”赵新利说。
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变“独奏”为“交响”,三地共促生态补偿协议实施,建立跨界河湖长机制,开启全方位跨界合作,“分段治水”变“全域治水”,跨界河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不仅如此,这场因水而聚的生态之约,还在进行新的探索。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来,张家口、承德两市累计获得密云水库上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34.945亿元,承德、唐山两市累计获得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30.9亿元,有力推动了一批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实施,三地生态基底越筑越牢。
为保一泓清水送津门,遵化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在沙河桥、黎河桥两个国考断面上游建设了水平口湿地公园。“以前,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直接排入沙河,然后汇入黎河。现在要先进入湿地,通过沉淀、植物吸附等实现二次净化,进一步提升水质。”遵化市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杜明桢说,如今这里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在白河源头上游沽源县小河子乡河道中,每隔一段距离便横着一级“台阶”。白河水被这些“台阶”隔开,在河道里“停留”一周后才放流。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沽源县分局党组成员于秀国介绍,这些“台阶”是溢流坝。在生态补偿资金支持下,该县在小河子乡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进一步降低下游水自净压力,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
从最初携手源头治理改善水质,到持续扩大流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京津冀不断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扩围升级,变单一资金激励补偿为涵盖水质、基础设施建设、流域生态保护等综合补偿,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