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要坚持运用底线思维,强化精准思维,通过三条红线明确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并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特点,编制实施分区分类管控策略,实现精细化管控,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美丽中国建设,这一次,从更为细节更为精准之处再出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部长黄润秋撰文指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建立绿色标尺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环境空间管控领域的重大探索,也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和长久性的工作。”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说。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此前,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43部地方性法规均对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作出规定。
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省、市两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面完成并发布实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王金南补充说,全国共划分4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国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科学合理,可落地、可实施,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政策工具。而从单要素分区管理向多要素综合分区管理迭代升级,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思路一以贯之,这也是国际国内实践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通行做法。
在我国,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还有着现实意义,它是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的必然要求。如孙金龙、黄润秋所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国情没有改变。同时,我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区域、流域有很大的差异。“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要坚持运用底线思维,强化精准思维,通过三条红线明确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并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特点,编制实施分区分类管控策略,实现精细化管控,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同时,我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态环境空间异质性明显,针对单一区域、线、点上的局部微观管理已不能满足系统性治理需求。王金南说,“过去通过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框定了宏观发展与保护格局,但仍需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更好支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质是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特点,通过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略,集成应用各种管理
和技术手段,建立‘绿色标尺’,强化生态环境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