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核心目标,严厉查处恶意违法和造成实质性污染违法行为,通过打好生态环境执法“组合拳”,以高水平保护支撑绿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北京市共组织实施了大气、水、土壤、生态、固废、机动车及生态空间保护等10方面40项综合执法重点任务,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1.46万起,实施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等案件38起。
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采取“刚性执法+柔性服务”,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我们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明确执法重点和方向,对不正常使用防治污染设施、超标排放等造成实质性污染违法行为,对弄虚作假、伪造或篡改监测数据等恶意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严厉查处。”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落实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引导企业及时主动改正轻微违法行为,给予适度容错纠错空间,全市办理不予处罚案件近340起,免罚金额3000余万元;实施正面清单动态管理,结合企业需求提供帮扶服务,以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执法检查,减少对守法企业的“打扰”。
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持续优化执法方式,通过科技赋能构建非现场执法监管模式,提升执法效能。完善“1+N”一体化生态环境执法体系,围绕综合执法平台,打通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热点网格、油气在线监控、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检测场远程监控等N个专业监管模块,对重点污染源实时动态监控,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和异常线索判定,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执法现场,强化遥感、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支撑,实现前端精准感知预警,现场精准排查问题。去年依托热点网格推送预警、报警网格2600余个,经精准排查发现问题6500余个,提高了执法效能。
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加强联合执法,纵深推进跨区域、重点领域违法案件协作办理,综合执法形成合力。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法院四部门开展打击第三方弄虚作假专项行动,移送公安部门1起,刑事拘留20人,批捕13人,移送市场监管局完成行政处罚9起;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及劣质油品污染为重点,密切与公安部门协作;联合城管、公安、水务等部门,开展扬尘、餐饮、“点穴式”、流域等执法行动,形成执法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