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冬日,汾河两岸依旧可以看到白鹭纷飞、如诗如画的美妙场景。被誉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的它们,时而盘旋、时而展翅,宛如大自然中优雅的舞者,衬着蓝天白云,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过去的一年,太原市委、市政府不断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厚植生态底色,并州大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走进现实。
水清岸绿生态美
碧波荡漾,草木毕秀,多座桥梁飞跨两岸,滨河自行车道如彩带般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两岸的生态巨变,让汾河太原城区段被省生态环境厅评为2023年度山西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景致,不仅让太原人感受到了母亲河的美,更让人看到了汾河的生态价值。
为了让汾河水清起来,在汾河太原段的上下游,6个人工湿地陆续完工,芦苇等水生植物开始大面积种植。当然,汾河的治理远不止单纯治水,而是治水与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的齐头并进:我市先后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达32万吨的晋阳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了城南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通过“九河”治理,杜绝了每日约20万吨生活污水入汾;胜利桥西,一座大型雨水泵站和一座储水量达7.4万立方米的调蓄池正在加紧建设,通过重塑排水系统,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去年,兴华街周边一带成为我市率先实现雨污分流的区域。
目前,城区段汾河已形成一条纵贯南北、长达43公里的“绿色长廊”。其中,绿地面积约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约3000万立方米;栽植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布设40余处文化景点,有165种鸟类或迁徙或栖息、生活在景区内。据监测,汾河景区夏季区域温度比市区低3至4摄氏度,相对湿度高10%至20%;汾河太原段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83.3%,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
不仅要让一泓清水入黄河,还要加快让晋祠泉域复流。通过做好超采治理、抓好水样监测、建好配套工程等措施,去年5月,晋祠泉域已有多处泉眼复流。
为多渠道解决“九河”复流水源问题,在实施西山地表水厂建设等供水工程的同时,我市也为新建及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列出时间表:2025年10月底前,出水COD、氨氮、总磷达到“九河”复流再生水水质要求——“九河”复流渐行渐近。
汾河生态治理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蹚出了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