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亟须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然而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欠账”多,修复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政府难以承受。社会资本参与能够发挥市场机制的特点,打破过去政府主导的生态修复项目在资金短缺方面的困境,同时,经过修复后的场地不仅能促进土地增值,还可以通过引入产业进行合理经营取得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为反哺社会资本的前期投入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国家为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开拓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投资渠道,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市场化试点项目实施。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提出构建“谁修复、谁收益”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机制。2022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广东省在结合本省省情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生态修复市场化的参与程序和相关优惠措施,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指明了清晰的路径。
在政策的指引下,广东省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市场化的实践路径,近年来涌现出许多具备市场化条件的生态修复项目,其中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广东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位于广东省中部江门市辖的台山市深井镇西部边界,总面积达549.2公顷,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区位优势突出。红树林湿地公园距建成后的广台高速仅6公里,未来交通条件优越。
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种植面积约3450亩,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片面积最大、最完整的红树林种植片区,种植面积排广东省第二。公园内红树林品种共计10科12属12种,动物品种共计102科、173属、286种,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此外,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还是全球候鸟迁徙线路的重要节点,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外,广东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还拥有厚实的产业基础。得益于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与天然避风港的地形优势,台山市镇海湾主要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镇海湾下游入海口西南侧作为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海洋旅游业。镇海湾中上游则主要发展水产养殖业,目前,镇海湾水域中部和东南部是牡蛎养殖主产区,以镇海湾为主的台山牡蛎养殖总面积为6200公顷,年产量8.53万吨,产值15亿元。
然而,广东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在过去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与传统养殖业发展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受到围海养殖、陆源污染物输入等影响,红树林斑块破碎化严重,林分质量下降,湿地水体遭受污染,鸟类生境受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桉树单一化种植等问题严重,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另一方面,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措施和管理不善也对红树林造成破坏。如何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上保证产业经济收益,平衡水产养殖和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是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亟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广东省《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路径愈加明晰,参与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资本除了获取修复后生态产业化经营的收益之外,还可以获得其他方面的收益,包括:生态资源指标流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通过合规的资源综合利用获取收益、碳汇交易等。在绿美广东建设背景下,江门市出台《江门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安排资金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等工作,截至目前,江门已营造红树林42.19公顷、修复45.15公顷。同时,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正在建设成为广东省四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之一。各类政策的相继出台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提供了更多更明确的方向和路线。
在广东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工作中,社会资本可以选择在三个阶段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与政府采取合作方式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并进行合理开发获取收益。第一,具备生态修复技术支撑的社会资本或科研机构可在红树林生态修复规划制定与建设实施阶段参与到项目中,基于技术研发和运用,以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为实验基地,依托广东省“科技扶持”的政策支持,通过技术专利申请、技术品牌效应溢出等方式获取收益。第二,在养殖产业管理、旅游开发等后期产业运营与开发方面具备实力的社会资本可在后期运维开发阶段参与到项目中,通过获取合规的自然资源产权开发合理产业,依托镇海湾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红树林+” 综合产业模式,实现红树林与水产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综合耦合发展,放大资金效益。第三,镇海湾红树林项目具有较大蓝碳交易的潜力,社会资本或相关环保基金会组织可利用镇海湾丰富的红树林资源,通过蓝碳交易获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