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2023-05-22 海外网90
导读

人民日报毕节乌江源百里画廊。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工人在毕节一家计算机生产企业产线上组装产品。陈 曦摄(人民视觉)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座智慧温室大棚内,村民在管护农作物。王纯亮摄(人民视觉)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

 

人民日报

毕节乌江源百里画廊。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工人在毕节一家计算机生产企业产线上组装产品。陈 曦摄(人民视觉)

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座智慧温室大棚内,村民在管护农作物。王纯亮摄(人民视觉)

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日子越过越红火,像黄粑一样甜咧!”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农民赵玉学忙里忙外,喜笑颜开。这两年,赵玉学一家的生活变化很大,两口子以前在福建打工,2021年返乡经营起一家黄粑作坊,还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眼瞅着乡村游越来越热,赵玉学又在自家的二层小楼开农家乐,“今年客人明显多了”。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在赵玉学家,总书记亲手包了一个黄粑,笑着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在村文化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上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贵州的脱贫攻坚工作,牵挂着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发展。30多年来,毕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后乡亲们的生活什么样?“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毕节采取了哪些新举措?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毕节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来到毕节。

推进乡村振兴——

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各位嘉宾到苗村,苗家儿女喜盈盈……”化屋村文化广场上,乡亲们打鼓吹箫,载歌载舞,唱起欢快的苗家迎客歌,引得游客驻足观看,拍手叫好。

近年来,化屋村立足资源禀赋和独特民族风情,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村里的观光旅游、苗绣蜡染、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风生水起。2022年,化屋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多元,是2020年的两倍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强调: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化屋村的发展变化,是毕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作为典型岩溶山区,毕节大部分乡村山高谷深、土地破碎,不具备发展规模农业的条件。为此,毕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

七星关区朱昌镇小屯农业科技园的蔬菜大棚里,一株株瓜苗沿着吊蔓向上生长,层层叠叠的绿叶间,挂满了顶花带刺的鲜嫩小黄瓜。村民邱会云正和几位老乡忙着修枝,动作娴熟流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技师。

以前,跟很多村民一样,邱会云一家靠种苞谷和打零工过日子。2020年,当地政府从山东寿光引进一家蔬菜种植企业,在朱昌镇建起了57个冬暖式大棚,还配备了冷链仓储配送中心、包装车等配套设施。

科技园投产后,邱会云应聘来到这里上班。种植、修枝、授粉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流程操作,刷新了她对种地的认识。“有没有技术就是不一样,现在每月能挣到3000元。”

大棚蔬菜基地给周边村寨百余村民提供了岗位。在这里上班,不仅收入稳定,还能学到农业技术,而且方便照顾孩子,可谓一举多得。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sty.com/news/show-112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2 环博生态云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