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巍峨、江河奔腾,西部地区涵盖12个省区市,占全国国土面积逾七成,分布着草原、湿地、湖泊、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腹地和生态安全屏障。随着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稳步开展,西部地区在生态保护和治理中已成为生动的实践样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席顾问、中国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刘以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命题,需要政府发挥统筹规划与政策引导作用,企业践行绿色生产转型,有关社会组织协同配合,以及公民的行动支持。唯有多元主体凝聚合力,才能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事业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新突破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以雷:制度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专项法律出台,为西部生态保护提供法治保障。生态补偿机制得到深化,中央财政对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如西藏、青海、云南等)实施转移支付。三江源、祁连山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落地,打破多头管理,实现自然资源的统一监管。
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新时代以来,我国相继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及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形成。
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25)》(西部蓝皮书)显示,当前,西部地区生态质量正稳步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安全指数逐年上升。西部地区的生产绿色化指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012—2022年西部地区生产绿色化指数从1.71上升到3.30。其中,新疆、甘肃等省区表现突出。西部地区生活绿色化指数也在稳步上升。2012—2022年西部地区生活绿色化指数从0.22上升到0.48。
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2%,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内蒙古通过防沙治沙工程,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疆实现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9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保持清零。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加到近1900只。可可西里国家公园是藏羚羊的重要栖息地,通过保护措施,藏羚羊种群数量稳步增加。西藏境内的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已由上世纪的不足3000只增加到目前的1万余只。
坚定打好生态保护“组合拳”
中国经济时报:在继续推进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您认为、目前西部地区生态保护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刘以雷:尽管西部地区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系统性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生态系统依旧脆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尚不完善,生态修复技术存在短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等。西部生态问题具有流域性、跨省域特征,跨区域、跨部门之间在生态保护协作上还存在沟通不畅、职责不清、协同治理难度大等问题。
第一,统一思想提升认识。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筑牢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思想基础,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修复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二,构建生态保护与修复有效机制。完善法规条例,明确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和行为规范。加强政策动态评估与调整,依据生态变化与发展需求,及时优化政策内容,确保政策科学有效。强化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与协同治理。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制,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责任,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脆弱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给予经济补偿,平衡保护与发展需求。完善监测与评估体系,运用大数据、遥感监测等技术构建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生态保护与修复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以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体现综合治理,突出整体效益。要统筹谋划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与国家重大战略、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有效衔接。要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保护修复,实现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第四,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保护修复的促进作用。要加大生态建设领域的资源投入和人才培养,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发,突破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矿山生态修复等技术瓶颈。建立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态保护修复的科技含量和质量。研发耐旱抗盐碱植物品种,推广无人机巡检、卫星遥感监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态保护修复。
第五,因地制宜推动产业绿色发展转型。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完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优化园区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以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以产业“绿色化”促进生态“优质化”,就是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彻底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实现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双赢。
第六,协调推进新疆“十大产业集群”和生态保护修复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着眼构建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建设“十大产业集群”。要通过筑牢生态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进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发展等措施促进“十大产业集群”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协调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