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态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厚植生态底色 广西桂林持续书写“绿色答卷”

2024-10-31 10:232680



新华社南宁10月30日电 题:厚植生态底色 广西桂林持续书写“绿色答卷”

新华社记者李欢

10月27日傍晚,广西桂林漓江风景区内,夕阳映照江水,波浪轻抚两岸,江风混着桂花香拥抱着船只、游人。

在漓江游船上,来自北京的游客李晓由对眼前风景赞叹不已:“穿过商业街,居然能看到这么纯粹的自然风光,实在难得。”

就在同一天,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宣布,广西桂林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这是广西首个入选的城市。

桂林市民梁芸得知这个消息后对记者说:“这个消息让桂林人民喜出望外,但又在意料之中。”

多年前,由于污水直排、采石挖砂、乱砍滥伐等行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和旅游秩序一度遭到破坏。为了呵护好桂林山水,桂林采取了关停两岸采石场、在流域划定禁养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一系列举措。

“以前水面飘着机油和生活垃圾,现在污水及时处理、垃圾及时回收,游客看到美丽山水开心,作为本地人我们也自豪。”眼见着家乡这些年的变化,当了14年筏工的杨乃文,坚定了继续留在漓江上划竹筏的信心。

10月27日傍晚,广西桂林漓江上,渔民正在收网。新华社记者李欢摄

在桂林市临桂区的桃花江沿岸一角,绿色藤蔓繁茂生长,攀爬上河道两岸的生态护岸。岸边坐着垂钓的老人,几名骑行爱好者中途休息,坐在江边草坪上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

而在过去,作为漓江支流的桃花江流域局部生态问题突出,也影响着漓江的水质环境。为此,桃花江相关河段生态修复工程提上日程。

遵循生态学原理,当地在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弯曲形态的同时,生态修复工程摒弃以往生硬的水泥护岸护坡方式,改用松木桩护脚、叠石护脚叠加植物措施护坡等方式,共修复受损岸线21处,修复生态码头20座,还在岸坡布设了5000米的生态步道,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

“‘自然城市’,顾名思义,不是只要‘自然’,还有‘城市’,是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保障人的生活发展。”广西植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先琨说。

从水面到水边,湿地保护也尤为重要。作为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漓江之肾”的桂林会仙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在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门口,记者遇到了第三次来桂林的游客刘兆雷,这是他第一次来湿地。“每一次来桂林都会被这里的山水折服,湿地更是让我看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刘兆雷说。

尽管已入秋,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仍是一片生机盎然,植被铺满湿地,水面如镜,绿意葱茏。

桂林市临桂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副主任秦金福指着远处的滩涂说:“以前这里大量的湿地被围垦为鱼塘、农田、果园和旱地,现在全‘长’回来了。”

    

这是10月29日拍摄的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一景。新华社记者李欢 摄

截至目前,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河道清淤约14万立方米,稳定了湿地的生态系统和功能,逐渐增加了物种的丰富性,湿地公园鸟类增至173种、植物增至328种。

在桂林漓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生态巡查无人机准时起飞,巡飞时拍摄记录下沿途漓江流域的森林植被、高山流水、湿地湖泊等环境要素。

与此同时,生态观测也能记录下另一些画面:赤脚打水漂的孩童,穿着民族服饰旅拍的游客,江边浅滩上露营的三五好友……

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令人陶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汇绿生态收盘跌3.16%,主力资金净流出2376.94万元
11月12日,汇绿生态今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376.94万元,近3日获主力资金累计流出1917.6万元。截至收盘,汇绿生态报7.67元/股,下跌3.16%。

0评论2024-11-12273

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专题座谈会,指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

0评论2024-11-12258

中国首次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
本报11月11日电 (记者刘发为)近日,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在福建厦门举办。活动期间,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以下简称《公报》)。这是中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

0评论2024-11-12264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