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生态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西部实践

2024-10-28 11:44790

 

这是幅员辽阔的西部地区。

从昆仑山、秦岭到喜马拉雅山,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从黄河、长江到雅鲁藏布江……涵盖12个省区市,占全国国土面积七成多,西部地区分布着草原、湿地、湖泊、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却也面临着异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断加快治理、加大保护,绿色发展不断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拓展、绿色产业蓬勃向上,汇聚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磅礴力量。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曾经有人试图将这里变成“私家花园”,各式各样的违建别墅如一块块疮疤,蚕食着秦岭山脚的绿色。

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一场秦岭生态保护的战役拉开帷幕,千余栋违建别墅被拆除,改建成市民公园、复耕成高标准农田;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的措施不断落实落细;羚牛、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被红外相机拍下……

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拆除至今已有六年,再访秦岭北麓沿线,“绿”动与生机随处可感。沿着秦岭脚下的环山路一路前行,供市民休憩的驿站、品类丰富的采摘园区点缀其间。行至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一场乡村音乐节正在山脚下上演,豪迈的秦腔与雄浑的交响乐碰撞,别具一格。

随着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生态人文经济带在位于秦岭北麓的西安沿山铺开,“到秦岭去”已然成为很多西安市民周末休闲的“刚需”。

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南豆角村的板栗古树群(2024年5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不惟秦岭。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生态治理的攻坚战——

甘肃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助力当地迎来黑色、浅绿、深绿的底色之变,2023年度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结果均为“优秀”;

“高原明珠”云南滇池,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恢复生态湿地、整治沿岸违规违建问题,如今清波荡漾、海鸥高飞,明珠神采再现;

市民在云南滇池畔投喂红嘴鸥(2022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宁夏贺兰山,彻底关停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等,如今湛蓝的天空、奔跑的岩羊注解着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的卓越成效。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目光移至青藏高原东北部,蜿蜒的黄河静静流过若尔盖草原。由于黄河改道及冻土退化等原因,当地黄河沿线草原曾一度面临生态危机。

2014年,四川若尔盖县沙化土地面积达120.46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9.9%,当地村民放牧路过都要用头巾裹紧面部。

随着“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封禁管护”的修复治理模式持续实施,当地水土流失蔓延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草原向黄河补给水源能力不断提高,持续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一棵棵挺立的高原红柳,用发达的根系将沙土紧紧攥住;一群群坚韧不拔的治沙卫士,用“抓铁有痕”的毅力持续为草原复绿。

2024年5月15日,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沙地上绿意盎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绿水青山间,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瞬间,注解着西部从生态之痛到生态之治的不懈探索。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西部生态修复治理的举措愈发科学。广大西部地区蹚出的一条条治理修复之路,也启迪着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筑牢生态屏障 建设生态高地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近年来,西部地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一个个生态保护奇迹。

青藏高原,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藏羚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亚洲10多条大江大河从这里奔向大海。这里是“中华水塔”,也是生态脆弱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这是2024年6月22日拍摄的色林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清晨,尼玛县罗布玉杰管护站站长格桑伦珠带着干粮、脚踩油门,骑着摩托车就出发了。

“一天下来巡护的范围有200多公里,途中我们会记录野生动物的数目和种类。”格桑伦珠说,“羌塘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发自内心地开心。”

目前,西藏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增加到108.11万平方公里。

这是2022年9月17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拍摄的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阿万仓湿地内的一处沼泽景观。占地562万亩的玛曲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被誉为“黄河之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

晚风拂过黄河源地区,望着眼前扎陵湖泛起的点点星光,37岁的生态管护员德却加陷入回忆……

德却加的家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地处巴颜喀拉山北麓。

丰裕的水草滋养着草原儿女,但过度放牧也带来过生态危机。曾经,“鼠掘沙进”,家园不再,守着源头没水喝……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三江源牧民不得不搬迁到数百公里外的果洛州玛沁县。

德却加回忆说,虽然住在城里,但老乡们依然心系草原,“那里是我们的家乡,是牧民的根”。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同类
汇绿生态收盘跌3.16%,主力资金净流出2376.94万元
11月12日,汇绿生态今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376.94万元,近3日获主力资金累计流出1917.6万元。截至收盘,汇绿生态报7.67元/股,下跌3.16%。

0评论2024-11-12275

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专题座谈会,指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

0评论2024-11-12259

中国首次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
本报11月11日电 (记者刘发为)近日,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在福建厦门举办。活动期间,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以下简称《公报》)。这是中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

0评论2024-11-12265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