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养生却养了病
现如今,养生已成为社会大众的热门话题,不仅中老年人对预防保健如数家珍,好多年轻人也开始讲求科学饮食锻炼,将养生列入自己的日程安排之中。
但是您可知,很多人以为在养生,其实却是在“养病”。
举个例子。
有个很受欢迎的养生节目,曾推出一款以薏米来祛湿健脾的食疗方,效果非常好。
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喝了都有效。
这位患者是个中年女性,她说自己最近经常胃胀,尤其是晚饭后更严重,时不时还头晕,大便稀。
看了看她的舌头,舌苔白而水滑,右手脾胃脉沉滑,这是脾胃虚寒,水湿停于胃。
询问之后得知,一个月前她婆婆看了这个养生节目的薏米食疗法,之后就每天熬薏米粥,心想难得婆婆这么疼自己,那就多喝点吧,但没想到婆婆的好意却适得其反。
其实薏米生用偏寒凉,这位女士本来就脾胃虚寒,吃了生薏米岂不是寒上加寒、雪上加霜?
给她开了一剂苓桂术甘汤,并劝她暂时不要喝薏米粥,以后想喝也一定要用炒薏米,炒过的薏米不那么凉。
有位中年男士,说他的问题是觉得浑身没劲,最让他想不通的是吃了那么多补药,反而更难受了。
高丽野山参、北海道海参、青海虫草、东北人参······
补药吃遍了也没见一点好转。
看他面色黄暗发黑,舌苔白腻,脉沉滑。
这说明他的病并不是因为虚导致,而是因为湿,中医讲“脾主肌肉”,湿阻碍了脾的运化,自然浑身没劲。
每天大酒大肉,再加上各种补品,不仅没补进去,还对脾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脾运化无力就生湿,湿堆积起来又阻碍脾,最终成了恶性循环。
中医讲“闭门留寇”就是这个道理,湿气就相当于一个进了你家的贼,你不去把贼赶跑,反而关起门来尽心尽力地侍奉他,你说你能好过吗?
久而久之不仅身重乏力,如果体内代谢废物排不出去,三高、脂肪肝也就找上门了。
现代人普遍摄入营养过剩,还要用黄芪、枸杞子、阿胶等补气养血,却不知自己的脾胃已无法承担这么重的负荷。
身体好不好,其实不在于你吃了多少,而在于你消化、吸收了多少。
药食同源是没错,但也要分清楚是否适合自己。
比如,秋季天干气燥,应该多吃梨、百合,但痰湿咳嗽的人一定不能多吃;
阿胶养血,但脾胃虚弱的人易滋腻碍胃,而且月经期间更不宜多服;
黄芪补气,但气血不虚的人久服则易上火。
所以在制订自己的食疗法时,并不是说看到电视、网上哪个方子,觉得适合自己就照搬照用,最好咨询下专业人员。
只要能“管住嘴、迈开腿”,疾病就会离你远远的。
虽说“迈开腿”,但也不能过度运动。
古人讲“生病起于过用”,有不少因为运动过量而生病的案例,有因为汗出过多导致心悸气短的,有打球久了导致跟腱受损的、导致腰颈膝踝有问题的……
《黄帝内经》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大意是说,真正的养生是顺应四季,情绪平和,适度适量,不急不躁。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证生活规律,就一定能养出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