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钻三论中医与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
媒体先后两次刊发了我关于中医药之道的一些常识和粗浅的认识,有不少读者要我再讲讲这方面的常识。
我个人认为,对于人体健康而言,无论中医西医,医药治病,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是上策。现在,我们开设的各类医院都是以“治病”为中心,完全抛弃了传统中医:以人为中心,运用康养手段,实现人的整体健康。是药三分毒,传统中医把所有用于治病的药物都称之为“毒药”,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攻毒,恢复元炁,打通经络。所以古人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这种以人类健康为终极目标的“治未病”的康养理念,应该大力弘扬,使之成为社会共识,并付诸有效的社会实践。
地球是圆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人类只是无穷无尽的宇宙中的千万个物种之一,与各种动植物一样,难以逃脱四季八节、岁月运行的天地之道制约。我们的老祖宗早已道明了养生之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意思是:四季的阴阳变化,是各种生物盛衰生死之本,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才能正常生存,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功能就会紊乱,就会生病死亡。
康养,是对生命的探索和健康的守护。人的生活没有合道,会导致突发疾病,易受病毒细菌的感染等等。中医康养“治未病”强调的是按照一年四季天气运行的特点,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节等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维持人体的营养平衡,达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病目的。
治病,中医需要医者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人的体质状况,进行辨识,诊断发病的原因,在何部位,然后因时、因地、因人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是用针灸、推拿、手术、吃药还是外敷等方法,使气血通畅,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运用自身的功能祛除疾病。
用药,中医讲究自然之道。百草治百病,用自然界的草木、动物、矿石而治之。草木、动物、矿石生长于天地间,人也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人有五脏六腑,草木有五颜六色和五味,是相对应的,这是天地的造化。不同地域生长有不同动植物和矿石,用以治疗不同的疾病。食物、药物本身就具有相生相克、相畏相反之功能。中药治病强调个性化,同是一个病,个体有差异,别人吃了有效的中药你可能就不管用甚至有害,夏天的方子,冬天用了可能就没有效果,同一种病,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药。中医中药的核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个性化,对症对病,以人的健康和对生命的守护为中心。不像西医西药以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为目标,但西医对突发疾病的救治比中医强。
针灸,子午流注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基础,强调辨证循经按时针灸取穴的一种操作方法。认为人体经脉气血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一升一降,潮涨潮落,气血周流出入有定时。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推算出什么疾病应当在什么时辰取什么穴位进行治疗,因时施治,按时针灸,按时给药。为什么有人动手术开刀时血流不止,这是刚逢人体经脉气血运行潮涨之时,平潮和退潮就不会出现这种事了。
我们的古人经过千万年的实践,根据自然运行规律和人体的运行规律相结合总结出系统辩证的守护人类健康的方法,流传后世供我们使用和深化研究。近现代中医中药的衰落,主要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丢失,老百姓听不懂专业俗语,更主要的是治病同效不同价。过去讲黄金有价药无价,药材好差价格相差几十倍。过去讲治病救人,现在病人是消费者了,讲便宜实惠,治病的药应该以疗效为中心,不是以价格为中心。时代在变,但天道没有变,日月星辰运行规律没有变,春夏秋冬,四季八节,白天黑夜,潮起潮落没有变。天道无亲,常与人善,善心善为者寿。
我们古人对生命探索、对健康守护的文献浩如烟海,个人穷其一生也不足万分之一,更何况人类从未停止过研究与探索。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寿命长短源于基因和生活环境。目前,重治病而轻康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满足这种不良现象,医疗机构重“治已病”而轻“治未病”也是必然的了。很多病人害怕死亡,过度治疗,吃尽苦头,临终无尊严,人财两空,这主要是被不道德的道德绑架了。